第四十六章 毕业.课题

    第四十六章 毕业.课题(1/2)

    七月,哥廷根大学航空工程专业毕业,李巍顺利的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。在这一年,航空工程专业十一个应届学生,加上三十多个留级生,一共毕业十七人,乃是历年最多!

    反正,帮李巍免费打工的几位留级生都顺利的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!在这些人的加盟下,涡流小队顺利的完成了大黄鸭的工程设计,已经进入了样机制造阶段。至于涡流小队从这些留级生身上学到了什么,只能说,太丰富了!

    不过,大黄鸭的气动试验,就没有岩鸽机那么好运了,小风洞,低速风洞实验还好说。但高速风洞和全尺寸风洞,别想。

    可是呢?

    李巍对这架飞机的成功,仍然非常有把握。

    七月,吕贝克的威廉厂正式投产,月产量为十二架岩鸽机。有两个“留级生”学长,被正式聘任为威廉厂的正副工程师,其中马修.霍夫曼为正工程师,年龄三十岁,留级了七八年,虽然在科研上稍微少了那么点灵性,但工业经验非常丰富。

    在所有毕业生中,不出意外,只有李巍、汉斯迈耶、罗杰.迪特马伦和另外几个人得到了读博士的机会。但由于个人志向,家庭经济状况,各种原因,只有四人决定读博士。

    李巍当然要读博士了!倒不是为了文凭,而是在哥廷根,有些东西轻而易举就能到手。

    读者大多数都知道二战中苏俄的喀秋莎火箭炮,其实德国也有类似的玩意,只是没有打出类似喀秋莎的大名而已。李巍找了研究火箭课题的师兄,很简单的就拿到了推进剂的配方。虽然,这玩意肯定不是最先进的,而且实用化过程肯定也有诸多困难。但是,不花一文钱!

    而且,对别人实用化过程很艰难,对李巍其实不难,对照这个时代的固体火箭发动机,“印象派“了几次,试验了几次,就搞出来了60毫米火箭,也就是配置到岩鸽机单座版上的那种。而且,李巍搞的这种火箭弹,还有特别的先进之处!

    一年能招收四个博士生,哥廷根大学空气动力学教授普朗特还是很满意的,只是四个博士其中只有两个是德国人,这一点让普朗特教授有那么点不很爽。三六年,德国航空业发展迅猛,只要拿到毕业证的学生,找工作很容易,这一因素使得读博的学生减少。

    顺便说一句,在这一年哥廷根大学的航空工程专业扩招了,一扩招就是直接两个班,每个班三十人,相当于此前的六倍!

    碍于德国的保密规则,李巍和瑞士留学生罗杰.迪特马伦在博士阶段是不可能研究比较实用的课题的。

    打个比方,类似核物理这种超级学科,属于纯理论,当下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都不保密。但是,工程学的一些课题,甚至是看似不起眼的“可收放起落架”,德国是严格保密,严谨出口!另一种解释就是:科技。科学无国界,技术有知识产权!

    刚刚拿到毕业证,普朗特教授爱才,给了两个研究方向供李巍选择。

    其一:埃里希·特鲁肯布罗特博士(助教)的课题组,研究方向:旋转机械流体力学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