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 涡流小队
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有凯利.约翰逊领衔组成了著名的研发团队“臭鼬工厂”。美国的舰载机巨头格鲁曼,有自己号称“格鲁曼铁工厂”的研发团队。
李巍把自己的研发团队命名为“涡流”小队!
凯利·约翰逊的臭鼬工厂模式本质上是一种“反官僚创新引擎”,有“自治、极简、敏捷”三大核心原则。这个,李巍读过凯利.约翰逊的自传,有所了解。
涡流小队同样如此,成立的当日,三大核心原则就挂到了小队办公室的墙上。
计算组,周宇吉。加上十个珠算高手,实力强大。而且从国内已经送来了又一批人,很快就会达到二十五个。国内很多学科的人才都缺乏,但是,掌握珠算的少年人真非常多。在其他的飞机设计团队,计算组虽然重要,但绝对不可能如同涡流小队。计算组乃是涡流小队最强的组!
结构组,庞石业。这位是沪上交通大学毕业的桥梁专业,目前主攻应力蒙皮研究。副手廖博华。李巍在哥廷根大学读书,要学的知识很多。其中一大要务就是学到应力蒙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。这一点,德国技术领先世界,乃是保密项。虽然保密,但李巍还是能搞到有关应力蒙皮设计方面的一些论文的。从实习学生的口中得到零零碎碎的应力蒙皮工艺!
无论是计算组还是结构组,在李巍的计划中,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攻克“半硬壳机身”设计的课题,其中“应力蒙皮技术”乃是重点。德国的航空工业,在这一方面乃是领先世界的。哥廷根大学也有极为著名的威廉.普拉格博士,这位博士是应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双料的博士,其研究方向就是飞机的应力蒙皮。但是,李巍只能读读其以前的论文,想参与课题,根本不可能。他在学校一年多,甚至都没有见过这位博士。而,设计先进的全金属战机,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!
动力组,德国工程师,弗里德里希.舒尔茨。
蒙皮组,黄莹玉。
机械组,常磐璞。
铆工组,廖博华。
木工组,佛像李和王春风等人。
绘图组。德国绘图员马库斯.米勒和十个少年。这十个少年,大多是从计算组中挑选出来的,也有从国内送来的。马库斯.弥勒既是主管也是教员。高小毕业(初中)的学生,只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学习练习,担任绘图员问题不大。话说,德国的绘图员,往往也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培训半年即可。
除此之外,还有几个哥廷根大学的学生(有留级生),其中包括瑞士留学生罗杰.迪特马伦,顾问汉斯迈耶。
总师,李巍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两个飞行学员,一个是木工马鹏。一个是曾经在川军航空队学习过飞行的张雪峰。不过,这两个少年刚刚学会滑翔,距离飞行员尚早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