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惊险脱身

 莽在北宋末年
    第21章 惊险脱身(1/2)

    午后,雨停,天依然阴沉。

    杭州城郭,西瓦子门外。

    沿城墙扎下一排营帐,有的用作登记流民,有的用作征募新兵。

    每座营帐前,几乎都排满长队。

    营帐里坐着州衙和帅司派来的官吏、将校,流民们站在营帐外。

    城门外,一大片平整土地,地面满是烂泥浆,坑坑洼洼,一脚踩下去溅得满身泥水。

    流民们显然不在意这些。

    一场大雨,早把他们浑身淋透,衣物、头发泡满黄泥浆。

    破衣烂衫只为遮羞,干净、舒适和他们无关。

    他们本就是这烂泥地里打滚儿的,无所谓身上脏不脏。

    这群浙西来的流民,家乡刚刚经历起义军战乱,田荒了,屋烧了,没有粮食吃,只能逃来杭州,寄希望路州衙门赈灾,给口粮吃。

    留在家乡,只能活活饿死。

    去当盗贼匪徒,最后也会被官军所杀。

    只有逃难来杭州,才有希望寻条活路。

    赵莽满脸泥污,穿一身破布衣裤、布鞋,头上裹方巾,破夏刀用草席裹紧,背在后背。

    混在乌泱泱的流民队伍里,除了身量块头有些显眼,倒也没啥特别之处。

    吃干饼、喝雨水,几日下来,赵莽也是一脸青寡菜色。

    西瓦子门前把守兵士,似乎不允许流民入城,在营帐里登记后,流民们都被带到南边,从另一处城门进入瓮城。

    赵莽选了处行进稍快的队伍排队,盘算着待会怎么应付官吏盘问。

    排在前的一位老倌回头打量他一眼,拍拍他胳膊,指了指另外两处营帐:

    “后生,那边才是招兵的队伍!”

    老倌喉塞音浓重,见赵莽一脸懵,没听懂,又操着大嗓门重复了一遍。

    这下赵莽听懂了,笑着摇摇头,指指前边营帐,憨厚一笑:“俺不当兵,就想讨口吃的!”

    老倌瞪大眼:“你这后生,不投军,白长这么大个头,忒怂!”

    “哈哈~”赵莽挠挠头,“俺胆小,见了血就怕!”

    见赵莽不愿投军,老倌似乎颇为惋惜,一个劲叹气:“忒怂!忒怂!投军多好,管吃管喝,到了五十岁放停,还能领一笔赏钱!

    不像俺们,一辈子在地里刨食,遇上天灾、兵祸就断了活路......”

    “放停”即取消军籍,是大宋军队拣选制度里,裁汰老弱的一种制度。

    赵莽咧嘴道:“老伯,投军要打仗,会死人的!”

    老倌撇嘴道:“那也比窝囊受气一辈子强!反正俺们上缴的夏税、秋粮,大头还不是被当官的拿去养兵!”

    赵莽看看周围乌泱泱流民,不下数万人之多,问道:“老伯,当官的为啥要从流民里招兵?白白耗费粮食,还不如让丁壮们回去种田。”

    老倌懒洋洋地道:“遇上灾年、荒年,流民聚集成群,官府都会大量招兵。

    不把这些个丁壮变成官军,难不成还等着他们起义造反,变成贼寇?”

    赵莽皱眉道:“可丁壮们都去投军,谁来耕种粮食?养兵的粮食又从哪来?”

    老倌冷笑道:“当官的哪里会管这些!反正总有黄泥腿儿留在地里种粮食,今年征一石不够,明年就征一石二斗!一点点把你榨干!”

    赵莽浓眉拧紧,喃喃道:“这他娘的也太黑了......”

    老倌咧嘴,黑乎乎的嘴里只剩几颗牙:“说得好!就是一个黑字!道士皇帝黑,当官儿的更黑!

    要俺说,‘打破筒,泼了菜’还不够,连道士皇帝也得弄了,才有人间好世界!”

    老倌嗓门压低,说这话时,黢黑褶皱的脸上有种异样狠色。

    赵莽咽咽唾沫,冲老倌伸出大拇指,老倌咧嘴笑得很开心。

    “打破筒,泼了菜,便是人间好世界”,是一句骂童贯和蔡京的民谣,从东京城里传出,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