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章 秋后算账

    第48章 秋后算账(1/2)

    每天上午,赵立庆都会在文德殿悉心批阅奏本,下午则会去做些别的事,比如到虎卫军营地、武器院、城南的几个作坊以及四海贸易等地走走看看,有时甚至会在汴京城内随意地转转。

    半个多月过去,赵立庆逐渐恢复了心气,也想通了一些事情。他深知,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,根本就是天方夜谭。于是,他决定从改变底层百姓的认知入手,着力提高全民的识字率。

    在大庆殿的朝会上,商议完几件小事之后,赵立庆环顾四周,缓缓说道:“这两年朝廷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,应当在教书育人方面加大投入,至少要在每个县开办一间免费的学堂,让那些想读书却又没钱读书的孩子,能够有机会多学点文化知识。”

    欧阳修随即出列,说道:“殿下此话甚善,此举措能够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读书认字,对于大宋的未来,无疑是一桩极大的好事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这么定了,政事堂尽快拟个章程。”赵立庆一心只想从最为细微之处做起,努力提高民智。

    九月下旬,秋收基本结束。燕云地区的粮食和棉花都有着不错的收成,河中省尽管移民的数量尚且不多,但在王安石和苏轼的努力之下,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。粮食种植的规模不大,仅够百姓的口粮,不过大面积种植棉花所获得的收成,让百姓们个个喜笑颜开,毕竟种棉花的收益可比种粮食高得多。

    “四海贸易”在十三个县所租的土地全都种的是棉花。由于种植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月,收成稍微差了一些,然而百姓的收益与以往相比,简直是天差地别。

    一亩地只需交给“四海贸易”一成收益外加两百文,如此算来,总的只交了一成半多一点的收益,其余的收益全都归自己所有。

    虽然地主也给那些未退地退租的百姓减了租子,但是和给“四海贸易”种棉花的百姓相比,收益至少差了一倍。

    县衙开始派人下乡向地主们收税,以前是向佃户们收,如今改成直接找地主收,地在谁的名下就找谁收。

    那些不愿意减租或者没把地租给“四海贸易”的地主这下可惨了,地荒废了一年,还要按照平常年的收成定额交税,而且又不敢不交,毕竟虎卫军就在家门口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