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 大丰收,拟推广

    对白玲来说,农村是见过的,但对孩子来说,则是没有,所以其实很好奇的。

    那小眼睛滴溜溜地转,满是好奇。

    一路上,孩子像只欢快的小麻雀,这儿摸摸,那儿看看,时不时扯扯陈卫国和白玲的衣角,奶声奶气地问这问那。

    “爸爸,这个绿绿的是什么呀?”

    “妈妈爸,那边的小房子是给谁住的呀?”陈卫国蹲下身子,轻声细语地解答,脸上满是宠溺。

    当然,孩子无论去到哪里,都很好奇,尤其是吃饱后,父母还在身边,会玩得不亦乐乎。

    在红阳村三村,因为实行新的管理模式,村民的劳作热情高了不少,毕竟怎么说,多劳多得,多收获一点,自己的日子就好过一点。

    不过,陈卫国打造的这个试点,重点在于将多劳多得与互助合作结合起来。毕竟,在村子里,有些人擅长这个,有些人擅长那个。比如有些是木匠,有些是是瓦匠,有些只有一身力气,有些家里没男人。

    那就需要互助互帮。

    妇女在家帮做饭,其他人帮忙干活。

    此外,还对于怎么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,大家群策群力。

    另外,还有打造新的农具。

    三组的木匠老张拿着刨子,仔细地打磨着一块木板,这是打谷机。打谷机可以提升收割粮食效率,但无需每一家的都置办打谷机,这就成为三组的公共资源。

    这能够更好地利用各个家庭的农活资源,体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。

    同时,不少妇女也没闲着,支起了大锅,淘米、洗菜、忙得不亦乐乎。这种模式看似与目前的农活模式差不多,但最大的变化是,财产归个人,归个人家庭。

    在这个基础,三小组的几十户人家,还经常聚在一起,讨论怎么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。比如,有些人种植这种作物,有些人种植另外一种作物。

    还有,具体怎么种植作物。

    想三小组村的老把式王大爷,有着几十年的种地经验,会介绍经验。

    “这庄稼啊,就跟人一样,得顺着它的性子来。什么时节该浇水,什么时节该施肥,都有讲究。”

    年轻人小李听得认真,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:“王大爷,那要是遇到虫害了,咋办呀?”

    王大爷哈哈一笑:“这不难,咱可以用些土法子,像用烟叶泡水喷一喷,或者养些鸡鸭来吃虫子,既环保又有效。”

    这种东西,在以前,其实很多老农是不传的,别问为什么。这就是人性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如此一来,效果越来越好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红阳村第三小组的变化越来越明显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