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——第6章

 一个厨子的往事
    第1章 ——第6章(1/2)

    第1章劳务市场

    一九九五年正月十八。

    年味还没散尽,呼呼的小北风吹动着山坡背面的积雪,整个辽西地区还在漫长的寒冬里慢慢的挨着。年是过去了,但冬天还在继续,北方的春天总是遥遥无期。

    在一个叫北票的地方,我坐上后半夜两点的火车,在人挤人的车厢里熬过了艰难的五个小时,差点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挤碎在昏昏欲睡的狭小空间里,迎着从车窗缝隙中顽强透射进来的第一缕晨光,来到了省城,准备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涯。

    第一次出远门,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北票市里,离家五十公里。

    站在省城北站的出站口,呼吸一口冰冷的空气,从口腔到整个肺部,凉哇哇的,不禁打了个寒颤。

    站前广场上都是人,密密麻麻的。这些人都不睡觉吗?这才早上七点二十,这么冷的天怎么都出来了?有夹着公文包出差的,有推着行李箱赶车的,还有返校的大学生,最多的是背着大包小裹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,他们和我一样,将要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份工作,为了生活打拼下去。

    看着往来的人流有种举目无亲的感觉,摸摸左胸口,掐了掐,透过外衣和里面的棉袄,知道那一百五十块钱还安安全全的呆在棉袄里面的口袋里。身上带的钱只够活十天的,如果十天之内找不到活干就得打道回府。

    来的时候和营子里出来打工的人打听好了,去劳务市场能够找到工作,劳务市场在南湖公园。

    不知道南湖公园在哪。不远处有个大姨,穿着厚厚的大衣,带着帽子,脖子上围着围巾,挎着个包,包口打开着,里面是一张张的地图。大姨带着棉手套的手拿着一张地图,向走过的人喊着:“地图,地图,省城地图,省城交通图,五毛钱一张,五毛钱一张。”

    走过去花五毛钱买份地图,顺便问大姨南湖公园在哪,怎么走。大姨挺好,告诉我坐235路公交车就到。

    不知道235路公交车在哪,再问大姨,大姨指着前面的站点说那就是。顺着大姨指的方向看去,不远处有个公交车站,不少人在那等车。跟大姨说声谢谢,然后向站点走去。

    到了站点先看看站牌,上面写着始发站北站,终点站十三纬路,数了数到南湖公园一共是十二站。

    车还没来,天气非常寒冷。从家出来的时候听人说城市比农村暖和,四周都是高楼,没风。就没穿那件旧大衣,再说那件大衣已经没法穿了,四处打着补丁,在家穿还行,出门穿有些寒酸。现在感觉说城市里不冷都是骗人的,城里是没风,但周围的空气干冷干冷的,浑身上下都凉。

    几个和我一样等车的农民工大哥把随身带的包裹直接放到地上,坐在上面从兜里掏出烟来抽着。看他们抽烟也习惯性的掏烟,抽出一支点上。

    真冷,夹烟的手冰凉冰凉的。人家都带着帽子,我连帽子也没带,不得不拿手去捂耳朵。

    车站后身是邮政大厦,抬头看了看,有十多层。北票最高的楼就是六层,那是见过最高的了。邮政大厦门口挂着棉门帘子,心想里面保证暖和,有暖气,进里面暖和一会儿不能被赶出来吧。

    也只是想想,万一这边刚进去车来了咋整?

    收回目光,听几个农民工大哥唠嗑儿。

    “三哥,今年你家我三嫂还出来吗?”穿着军的老爷们儿问身旁带着棉帽子的男人。

    “出来,等种地的时候我回去,种完地和我一起出来。”带棉帽子的男人说。

    “你家地还种着呢?我家地今年让我包出去了,省心,也出不了几个钱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合计着包出去了,没舍得,省思着再种一年,我家你大爷和你大娘也没让,说种地的时候回去帮着种上,他们老两口在家侍弄,等收秋的时候回去收收秋,咋说也打点粮,就算不打粮还闹把秸秆呢,要不然养那些牲口吃啥?”

    “你家还养牲口呢?”

    “嗯呐,两头草驴,三岁口,正好时候。”

    在农村有地有牲口就好日子了,我家没牲口,种地全是姐姐家过来帮着种。墒情就那几天,得等姐姐家种完了再种我家的,总是赶不上好墒情,再说地也太薄,都是山坡地,不打粮。

    一根烟抽完车来了,上车花五毛钱买张车票,被晃晃荡荡的送到了南湖公园。在车上想看看外面的景象,车窗玻璃上全是霜花,看不清,心想以后有时间再看吧,反正要在这个城市里打工,欣赏的时间有的是。

    下了车没看到湖,离车站五十米远有个桥。四下看看,马路对面有个大门,上面写着“南湖劳务市场”,透过大门看到里面全是人,心想就是这了。

    花两块钱买张门票进去。

    来到里面就好像进了镇里大集的牲口市场一样,有把自己卖了的感觉。

    南湖劳务市场是省城最大的零工市场,挨着南湖公园。护城河横穿而过,河北岸一个一百米长的区域修了简易长廊,分成零工区、饭店服务区、杂工区,出来打工的都上这里找活,用工的老板也都上这里招人。

    进来就是零工区。站着很多人,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用纸壳做的小牌子,上面写着“零活”“保姆”“护理”“做饭”等字样。每个人都把牌子放在胸前,向来找人的老板展示着自己。

    举“零活”牌子的人最多,有十八、九岁的,也有三、四十岁的,男的女的都有。

    举“保姆”“护理”“做饭”牌子的大多数是中年妇女,也有一些中年男人,但很少。细看了一下,做保姆和护理的女的都给自己打扮打扮,有的还化着妆,可能是为了吸引雇主。

    过了零工区往里走是饭店服务区。

    这个区的人最多,大多数是年轻人,手里的牌子写着“厨师”“服务员”“水案”“面点”“抻面”“熏肉大饼”“刀削面”等等。每个人身边都放着行李,在冰凉的寒冷中一脸热切的等着来雇人的老板。

    在饭店服务区站了一会儿,手里没有牌子,什么也不会,什么经验也没有,也不知道能干啥。站在这先看别人是怎么找活的,也看看老板是如何找人的,学学。

    在劳务市场里老板和打工的很好区别,老板的派头足,衣着光鲜,眼睛里是找寻和挑剔的眼神。打工的手里举着个告知别人自己是干啥的纸壳牌子,眼里是希翼和热切的眼神。

    找个靠边的地方站着。刚站稳,就看着有个老板来到饭店服务区,立时很多人围上去。

    “老板找干什么的?找抻面吗?”

    “找水案吗?”

    “找厨师吗?老板。”

    “------”

    老板说:“找个厨师。”

    十多个拿着“厨师”牌子的人围过去,其他人走开了。

    十多个厨师开始问这问那,和老板讨价还价。

    最后老板相中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厨师,俩人谈好价钱之后那个厨师扛着自己的行李跟着老板走了,没有被相中的厨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,继续举牌站着,等下一个老板的到来,好再次围过去讨价还价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景不断发生。

    我身边站着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,他们手里的牌子是“水案”。也有过来找水案的老板,他们三个围上去两次,两次又都垂头丧气的回来了。

    站在对面的是十多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,她们手里的牌子是“服务员”,在她们身后还有三、四十个,可能是来得晚,没排到前排。

    找服务员的老板不大声说招服务员,而是从这些小姑娘面前挨个看,从左看到右,再从右看到左,有些腼腆的小姑娘被看的不好意思会满脸通红的把头低下。老板反复看完之后有相中的直接上去谈,谈好之后小姑娘拿起自己的行囊跟着老板就走了。

    看了半天,面容姣好的小姑娘被相中的几率高,长相一般的几乎无人问津。就是有人问也不是问干不干服务员,而是问刷碗干不?打扫卫生干不?看着这些和我一样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小姑娘,站在冰凉的寒冷中被人挑来挑去,心里挺不是滋味,有些悲凉。

    可是不站在这又能上哪去呢?我不也站在这吗?这个感觉很矛盾,有着苍白的无奈。

    站了一个小时,看了一个小时。没有老板来问我是干啥的,也没有上前去问老板。

    身上很冷,脚冻得难受,不停的跺着,自己对饭店的活啥也不会,不能总在这站着,到后面看看。

    后面是杂工区,站着的都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大老爷们儿,身体非常好,一看就是出苦大力的。他们没什么牌子,手里拿的工具就是招牌。手里拿个大锤是干力工的,手里拿着瓦匠铲是干瓦匠的,手里拿着锯的是木匠,还有的手里啥也没拿,五大三粗的往那一战,不用说就是干装卸的。

    站在这里往下看,河堤边站着许多浓妆艳抹的女的,从十八、九岁到三十多岁的都有,打扮入时,衣着显眼,还很暴露。她们手里没有牌子,站在那仨一群俩一伙儿的聊着天,还不时的往四周看看。

    虽然她们手里没有牌子,但看衣着打扮也能猜出几分。看着她们想到出来之前营子里人说的,说很多出去打工的小丫头在外面都学坏了,说是当服务员,其实都当了小姐,丢人现眼的。

    丢人现眼吗?看看她们,又看看自己,没法给出答案。用我的脑袋想,如果不是生活所迫,谁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站在这里被人挑来挑去,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展示自己。

    整个上午都在看着。

    看着雇工老板的挑来挑去,有时候还出言不逊。感觉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在老板眼里不值钱,老板瞧不起农村人,把农村人叫“臭打工的”。

    打工就打工的,还得加个“臭”字,听着很不舒服,有骂娘打人的冲动。

    家趁万贯不带出来打工的,不就是因为家穷吗,在家日子困难,过不下去才出来讨生活,挣点儿辛苦钱养家糊口。

    打工的也是人,不比谁低贱。

    说实话本来不想出来打工,但是在家确实挣不来钱。自打高二不念之后在家种地,农闲的时候四处打零工找活干,一年下来也不挣钱,不够五姐念书的。

    考上高中的时候五姐考上了师范学院,我们姐俩儿同时上学。家里穷,五姐的学费都是借的,把亲戚里道、左邻右舍、四个姐姐家都借遍了才凑够。

    先把五姐送进学院,然后开始解决自己的上学问题。拿着北票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去了镇里的农村高中,跟教导主任说如果不收学费我就念,收学费就不念了。教导主任看着录取通知书想了半天,最后答应了。

    高中念的挺坎坷。学习没的说,可是家里事也多,一边念书还得一边侍弄地。母亲眼神不好,父亲走得早,母亲拉扯我们姐弟六个一辈子没享着福,净受罪了。

    侍弄地没啥,每年春天四个出嫁的姐姐帮着把地种上,到秋天收地的时候帮着收回去,剩下的交给我和母亲。不好过的是种地和收地的时候,上不了学,得在地里忙活,一忙活就是一个星期,等再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和个傻子似的,老师讲的啥根本听不懂,再一点点的补回来。

    这都没啥,最难受的是五姐每个月的生活费,都得去借。也没地方去借呀,亲戚们都借遍了,再说人家也不愿意借给我,嫌乎我家穷,怕还不上。只能找四个姐姐,姐姐家也不富裕,没有闲钱,她们都是出去借钱给我,然后我再给五姐邮去。

    借钱的滋味不好受,借到高二就借不动了,于是辍学不念,开始在家种地,农闲的时候打零工挣钱,供五姐念书。

    好在五姐把师范念完了,去年实习的时候结了婚。

    一直有个念书考大学的梦,可惜这辈子实现不了了。家里穷,种地不挣钱,二十一了,要是总这样连媳妇都说不上。过完年一合计总这样不行,于是跟母亲说把家里的地包出去,不种了,出来打工。

    母亲六十一了,我出来打工不能叫母亲一个人在家种地,把地包出去母亲能轻快点儿,还能收点地钱,够她在家零花的。我在外面打工挣钱先把欠的外债还了,然后攒点儿。

    日子一点点过,穷不怕,只要用心过,早晚会好的。

    第2章遇一大哥

    中午的时候劳务市场里面的人开始往外走,也不再有老板进来。

    站了一上午肚子饿了,从后半夜两点上火车到现在还没吃东西,也够能挺的。加上天冷,感觉脚都快冻麻了。得出去吃点东西,要不然扛不住。

    随着人群一起出了劳务市场。市场外面街道两旁有许多小饭店,一家挨着一家,有抻面馆、饺子馆、饼店、春饼店、盒饭快餐等等。

    看了看,走进一家抻面馆。里面的人很多,都是从劳务市场出来的,看着他们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。

    要了一碗抻面,端着面四下看看,每个桌子都有人,在墙角那的桌子人少,只有两个,于是走过去在傍边坐下,一口一口的吃着面条。

    旁边的人说:“下午到劳务市场找人的老板少,一般都是上午来找人。”

    说话的人三十多岁,看样出来好几年了,有经验,和他一起的是个年轻人,和我一样年纪,应该是他从老家带出来的。两个人决定吃完抻面回住的地方,明天早上再过来找工作。

    我不行,吃完抻面还得去碰碰运气,因为兜里的钱不多,得尽快找着工作,好有个管吃管住的地方。

    从抻面馆出来又花两块钱进了劳务市场。

    下午的人比上午少了一大半。

    穿过零工区,饭店服务区没有几个人,直接去了力工区。

    力工区站了有二十来人,都是三十岁往上的。没往瓦匠和木匠跟前儿站,咱不是技术工种,只能和纯力工站在一起。但也没靠的太近,保持着三米距离。

    下午的天和上午一样冷,还有点假阴天,天空灰蒙蒙的找不着太阳,只是估摸着比较亮的那块云层后面应该是。几个瓦匠大哥捡了些碎柴火和河堤上落的干吧树枝,用打火机点着,一边烤火一边闲聊着。不一会儿市场管理员过来说了他们几句,他们嬉笑着把火踩灭,然后溜溜达达的出去了。

    又过了半个小时,几个木匠大哥也骂骂咧咧的走了。

    一个多小时过去了,没有老板过来,二十来人剩下了六、七个。往饭店服务区看去,也没多少人。天冷,身上穿的又少,中午吃的一碗抻面产生的热量早消耗没了。

    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哥过来问我:“兄弟,找活呀?”

    我说:“找活。”

    他上下打量了一下,然后说:“体格挺好,准备干装卸?”

    “嗯,干装卸。”我说。

    “今年二十几?”

    “二十一。”

    “你长得可够老相,还以为你二十五、六呢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我笑笑,长时间站在外面,脸都有点僵,所谓的笑只是咧咧嘴。长得确实显老,和实际年龄不符,在家的时候营子里人都说我像二十五、六的。

    “有烟没兄弟?”大哥问。

    从兜里把烟拿出来递给他一根,自己也抽出一根点上。既然没老板来找,和他唠一会儿也行,顺便了解了解情况。

    大哥问:“听口音北票那边的?”

    我说:“是,北票的。”

    “头一次出来吧?”

    “头一次。”

    “二十一干装卸岁数有点小,干装卸不轻快,容易伤力,把腰伤了一辈子事,不爱好。”

    “别的也不会啥。”

    “上饭店干点儿零活,再不学学徒,就是挣钱少点儿,但轻快,不累。”他说。

    我问:“到饭店干零活能给多少钱?”

    “一天五块,一个月一百五,管吃管住。”

    一个月一百五也行,在家跟着瓦匠干小工一天才三块钱,还不是天天有活,阴天下雨干不了,农忙的时候也干不了,一年整好了干四个月。零活咋说能常年干,比在家干小工强多了。去年在家一年地里没挣啥钱,干小工挣了三百,跟人家养车的跑车挣了三百,一年就挣六百块钱,太少了。

    心想去饭店干零活也行,一个月一百五,自己留下五十块钱零花,剩下一百给母亲邮家去,挺好。就是不知道饭店零活都干些啥?能不能要我这样的?

    “大哥,零活都干啥?”

    “摘菜、收拾鱼、刷碗、打杂、搬盘子,累倒是不累,就是磨叽。我干过两天,那活我干不了,你岁数小还行,能学点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我这第一次出来,啥也不知道,也没干过。”

    “干干就知道了。我年前干装卸了,省思再找个装卸活干,这活整装,不磨叽,挣得多。”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